现实中,有些干部面对群众时,话语似是而非、词义扑朔迷离,叫人难分难解。此类语言可称之为“模糊语言”。“模糊语言”游离在是与非、对与错、可与否等互相矛盾对立的概念之间,是没有任何价值和实际意义的费话,是某些官员在长期与上下人等周旋、斗法、敷衍、忽悠、绕圈子的实践中不断演绎而来的“妙语”。 ; n, f7 j4 |7 _( c3 _
2 l3 J( `3 L/ Q+ N
现摘取仕途常用“模糊语言”,试作解析:
- N' l1 P5 J# v! Y* a0 j
, P9 f4 W. a! o9 ~$ A! | : n. _% ~7 r/ N5 R2 t+ \
( ]7 F+ y- A3 a- q3 x6 v f
“我知道了。” 7 w N0 }$ g) R, K7 C
' i. C, r, `3 M' Q. Y+ T
当下属向一些领导提出某一要求时,得到的回答往往是:“我知道了。”某人尤其是平民百姓,听了这话,眼前会闪着希望的光芒,心里会充满感激之情,但错啦!
" i' D6 B7 N8 a1 @! E! Z
# A& g) \, y# c. t' d: Q- e6 ?
8 b: ~* l7 H. u- M) ^% d) Z+ C& ]* b6 n. d9 p/ T' S( U, A
“知道了”,只是表示领导对你所说的事了解了,知道你有这么回事而已。如他知道你下岗后家里很困难,知道你孩子老大不小却没有工作等等,但对这类情况他“知道了”只是知道一个信息而已,没别的意思。 & H. j! o7 d& s8 E+ H; Y4 K0 J
- t4 j/ w" f( @0 A# S6 s4 H& |
0 N; x5 D7 e/ l* k/ h4 |% \2 ^+ y* l! p7 J6 M' `: n; f
老实人不懂,以为只要领导“知道了”你那难处,就意味着问题快解决了,但有的事是不能用常规思路去揣摩度量的,你感激地等待着,但得到的却是最坏的结果。
8 {" G, B* G3 o# S1 r
7 e; `! d* U+ _. L2 m8 p4 T
: e* M# W0 W/ m3 I* C) F" K
+ X3 |3 y+ Z" \+ m/ F
, H* O" d1 e* q' N
. `5 e1 t* Y' @5 w. L“再说吧!” - F" X9 M4 l; L' N0 n8 {, ~$ l
% K" M1 [0 F3 w* v4 s你反复向某个上司提出你的请求,他反复说困难、说不行,让你不要为难他。走投无路的你不得已抛出若干案例,举出同等条件的人却如愿的事实提醒他。上司一听先已不高兴了,因为你知道得太多,但他还是耐心地对你说这是此一时彼一时,你死磨硬缠了好一阵后,他沉默良久后若有其事地对你说:“再说吧!” 5 p( E; I! K" K. ?; n
$ S, z) q/ r/ H% t( c8 h# @0 T7 K9 D 2 S! O5 c- F' t. B8 [
5 j0 r/ G' k( _% |9 j# v- ^' o你以为从针插不进、水泼不进到“再说”,必是朝问题的最后解决迈出了一大步,甚至你还会暗暗为遇到了一位可以沟通、可以商量的上司而庆幸。可你也许不但高兴得太早,也高兴得毫无依据。 3 R! `# A; F. ^7 w5 K0 s
) e1 k `% Q: d( l! m
- {- |: h8 z) X- h
! R1 F4 e( L$ t% E0 z w. l( I“再说”,有“下次再说”的意思,也有“不要说下去”的意思。可有求于人的人就容易把事情往好处想,他们总把这话作为“下次再说”的意思来理解。可在领导那头,并不表示他会在“适当的时机”与你“再说”,永远没那一天。所以,当上司开口说“再说”时,就是让你“不要再说”。
0 e) k+ i+ s1 r, h) T6 E+ c- f( q$ O U8 m
' P# b6 I0 }! r& F# {3 x/ H
8 E& Y/ p6 s8 b, s4 [ 8 F8 u' e& S4 G' t& {& t/ }4 q
1 y2 T9 H* ~8 X8 e8 [# ^
“这事有规定。”
& z8 Z b( ?# A6 Z- q& ^+ s4 m8 `
& G l5 `, b$ U( Q/ H* T“这事有规定”,当然,说这话的领导一般并不说出规定的具体内容,这就给人以丰富想像的余地。以今天的政策,“规定”大多是对百姓有利的,但对具体的人来说,“规定”必然有的对自己有利,有的对自己不利,在不知“规定”具体内容的情况下,必是利弊共存、喜忧参半,这是常识。
% A8 M) \6 U8 p! r- U0 s' k
! b Y( i3 n4 \4 ^0 ~
: m! ~3 d, I/ z& X5 j$ E/ T" i& ?' @6 L4 r4 h0 w% p' f
但当领导对你这样说的时候,实际是说你的要求不合规定,其实,“这事有规定”是个对内的“外交辞令”,表委婉的推托、间接的拒绝。而如果“规定”对你有利,那么,他反而不会提什么“规定”,要提只提他对你独特的惠顾,拿有利于你的规定来做个人情。
0 P- `6 X9 \6 o8 V: Q# ~* z" Z/ {3 J3 ]8 ^
+ p) x* P9 f7 t' o2 R K- |: T9 H$ C5 U8 A; U
# t. l5 K3 E5 [3 V4 w( o6 ~) R! `% c. x1 ]
“集体决定的。” 2 O" A& y' x# T" \
# z2 X/ n* R1 D/ {7 G
当领导这样对你说时,全完了,没商量余地了,因为“集体决定”就是“铁定”,再对你不住也不是他的责任,全由“集体”扛着,你再不满意,也怨不了他。而“集体”有时像虚幻的影子,看不见摸不着;有时像一个没有“抓手”的大铁蛋,你绝对无法撼动它。凡是对下属不利的事,往往都打着“集体决定的”旗号,永远没人承担责任。 ; F p! t: C9 Z* e0 C
$ ]! _# f$ G, L7 t
“要研究研究。”
9 g$ F: @3 O, W4 i( H- k1 Y$ S$ w9 g G' r
! L9 o& Z Z0 ?$ L. f
* P M: p6 S/ c5 _5 T" a
在仕途上,再也没有什么比“研究研究”这样的模糊语言更让人耳熟能详了,也没有什么“模糊语言”比“研究研究”使用频率更高、让领导用得更娴熟,在一些干部嘴里,“研究研究”已经到了可以脱口而出、以不变应万变的程度。
) ~# M1 B' Y5 q8 p0 I, e1 `; \5 \" A6 S) Q$ v
) c# q9 v0 ~/ L7 O- J3 i7 N4 y4 g# V0 E' Q- ]
有人说,“研究研究”就是“烟酒烟酒”,其实并不然,但这是一句公认的最常见的搪塞用语却是千真万确。当领导对你提的问题和要求说“要研究研究”的时候,结论已经出来了,那就是“不行”。
% p% M5 ~9 @% R- i3 [0 q
B1 v5 V/ j1 F# M; V9 e 0 K3 t3 T6 A# w8 Q6 f' t& H
6 r' o m' f0 d# |
. w) \# ^& L! D2 b/ B; s& H
+ ]; H* p# i: N8 s! Q7 V“等机会吧。”
& J' K |0 l2 X8 r( a& z% l2 \9 G( T* t4 O: E
“等机会吧”,也是人们常常从官员那儿听到的一句话,似推心置腹、情真意切、设身处地的。
E) Y5 P5 M) o o( E& g* E' ^
) q b9 ~1 s0 O* r# x2 C- r
3 f( v2 H( s0 Z$ j$ k
9 ]0 X9 @) G! S- n此“模糊语言”的全部奥妙尽在一个“等”字上。“等”是需要假以时日,时间是有短有长,你不能要求领导十天半月、一月俩月就来为你解决那个“积重难返”的事情。没有等到领导认可、成熟的时机,你天天找他也没用。一年两年、十年八年过后,你,经过岁月的消磨,棱角没了、激情没了、激愤没了、冤恨没了、希望也没了。而若干年后,当年让你“等机会”的领导可能走的走,退的退,一切都结束了。 + `& C+ T1 x; e7 ^& B$ N- V
3 \# P8 c( N- _9 l! v% [ 0 Z1 X- e5 Y% U: K' l2 j
- [9 r* [7 u% U: r, T
“机会”是说有就有、说无就无。对与某些领导没有建立良好“干群关系”的人,有准备也好,没准备也好,“机会”都不惠顾他。等,是成年累月的等、无休无止的等,而当“机会”成为可以由领导制造的待遇时,它是决不会让没有“攻‘官’能力”的人遇上的。
. k* C' g0 u B) @+ ~- D( q+ K0 u/ A5 Y- v
8 E! L: ^+ |5 A) K' h% n
% m. w. E' z% _! z7 \) {
看来,机会在缺少公平机制的时代是等不来的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