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话说,机关工作主要是“三办”:办文、办会、办事。办文即公文写作,对机关干部来讲,是很重要的基本功。现在无论哪一级机关、哪一个部门,都非常需要“笔杆子”。
8 Q6 t* u# ] Q" ^: S3 c
$ g% ?: D; f( l# J* q( r4 ~3 W. l( C) z7 h3 w& ^ s$ ~2 R0 {
公文写作,看似文字能力和写作套路的问题,实际上远远不止于此。如果认为只要具备一定的或者较强的文字能力,掌握一定的或者较熟的写作套路就能把公文写好,那样就把公文写作看低了、想偏了。不过,这绝不是说文字能力和写作套路一点都不重要。事实上,提高文字能力、掌握写作套路,对公文写作的确能有所帮助,但这样并不能解决公文写作的根本问题。当然,还得要加强各方面学习,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思维层次,不断拓宽知识面,增加信息量等等,但即便这样也未必能保证把公文写好。
! ]- ~" @+ Y: f5 g
/ U* y. D5 k$ F! h" U, G7 V- ~8 R" Q/ h- O+ s0 h6 ^& I
从写作行为本身来看,怎样才能把一篇公文写好,人们更倾向于从技术和方法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,比如怎样确定主题、怎样编排结构、怎样提炼观点、怎样选取材料、怎样锤炼语言等等。但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是,还得要解决好态度和作风的问题。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,提高文字能力、掌握写作套路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。从态度和作风的角度看,能不能写好公文,结合笔者的实践体会,主要看六方面:8 D/ M: T+ G! m4 c
, n: c+ x6 D& [+ \5 I' B& T4 M2 h5 w( N; M; Y8 s9 F- Y- \, }
一看格局站位——高还是不高?
$ H8 r. Z8 q" B) D$ U6 O! k3 F3 v7 L; _ ]. A1 O. a" N
2 L6 ~: _! m D e4 P$ x5 L* |
什么是格局站位呢?格局站位,实际上是由格局和站位两个词组成的。这两个词词典都分别有专门的解释。如果两者合在一起,用在工作上,意思也不难理解,实际上就是用什么样的视野和角度来看待工作,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来把握工作的问题。具体说,它应当包括工作的出发点、着眼点和立足点。* j4 X/ u+ m$ K9 }- V0 ~
% W1 b& F, l* r ~$ I# C
. c( k5 T, A: Z) Y) r! | v公文写作的格局站位高不高,主要也是看这三方面。关于出发点,主要看是否出发于建设和发展。写公文,究竟是为什么而写?为了推动工作、解决问题,这是最基本的前提。如果是为了应付差事、完成任务而写,肯定是写不好的。关于着眼点,主要看是否着眼于全局和大势。写的公文,应当紧跟党的声音、符合上级精神,应当顺应单位建设发展。如果不顾及这些,公文写作就容易偏离方向,甚至造成负面影响。有时写公文,从业务部门角度看,为了解决某方面问题、推动某方面工作,看似有写的必要,但站在单位建设大局和形势发展的角度,可能会一时不合时宜,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想写就写,起码不能马上去写。关于立足点,主要看是否立足于实际和现状。公文写作理应从实际出发、从现状入手,这样才能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;如果脱离实际、远离现状,写出的公文就会无的放失。
: G z& J! L S+ S' Y. ?
0 X* \' F$ O6 B2 Q4 b4 y0 L, b9 j
$ O$ L4 @1 q0 O! A7 F( I其实,公文质量的差别,有时与文字表达关系不是很大。有些公文并没有华丽的辞藻,反倒都是平白、通俗的语言,没有一个字不认识,没有一句话看不懂,但很吸引人,能让人一口气读下去;而有些公文虽然词句很精彩、提法很新鲜,洋洋洒洒,却没有吸引力,让人读不下去。造成这种差别,可能会有多种原因,但有时公文写作的格局站位高不高,恐怕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所在。如果找这方面的原因,就不妨从公文写作的出发点、着眼点、立足点来分析一下。) Y. w8 r) S- Q' y% d% X: Z
) s/ ^. q5 y# p _- b
& L3 H8 z1 o6 l6 Z' i" G# p
比如,有的公文读起来让人受到触动、受到震撼,这实际上是它的出发点产生的作用。读这样的公文,会让你感受到有推动某方面工作、解决某方面问题的重要、必要和紧要。又如,有的公文很有高度、很有层次,这实际上是它的着眼点产生的作用。读这样的公文,会让你加深对形势任务的判断和理解,自觉从全局和大势下看待某方面工作和问题。再如,有的公文很到位、很实在,这实际上是它的立足点产生的作用。读这样的公文,会让你感到提出的任务很明确、提出的措施很管用。
; W' U* M& h- C2 v2 A% r! f& ~* Y1 I( A! h
( }" ~$ j) R4 t
相反,有的公文或者很平淡、很无味,或者高度不够、层次很低,或者空洞无物,空话、套话、废话连篇,这其实是格局站位不高导致的,要么出发点,要么着眼点,要么立足点出了问题。+ y- E. I- R8 J+ g0 e; T! R3 `9 m
6 \% D! @8 j0 a2 i t3 g9 `
; k5 j# {4 \' V% I+ b: R由此可以看出,写公文格局站位高,实际上是体现了认真负责、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作风。
% N/ ^$ ~0 @9 T0 c2 X5 E- J5 E( q6 B1 v6 ]$ d2 C8 j
: D3 z6 m+ }: K8 B
* l( `" n$ V5 }
二看思考程度——深还是不深?
6 |, r; S- i- g5 o* Y% N u& `& }! |: R, H, L" x1 b
$ Y: O" w, F. ^1 q6 M公文写作是脑力劳动,在写的过程中肯定要动脑思考的。但问题是怎么思考?现实中有不少同志在写的时候,在谋篇布局、遣词造句上下了不少功夫,费了不少脑筋,但写完以后,效果不理想,质量并不高。这看似作了思考,实际上并不是有深度的思考,甚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考。2 g: H9 m! r, _/ t0 e0 s
2 s* [: }6 c% T. _' y Y7 d4 b- P E# t# \5 K h* R) {* ]$ _
为什么这样说呢?既然写公文是为了推动工作、解决问题,那么写公文的过程就是思考筹划工作、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。工作应该怎么干、问题应该怎么解决,公文就应该怎么写。在没有把这些想清楚的情况下,就忙着在“谋篇布局”、咬文嚼字,在列“一、二、三”、拼四六句上下功夫,很难想象这样写出的公文会对推动工作、解决问题有帮助。
8 | N/ t0 T* B' r/ _ L$ [3 E0 {4 E2 E
& Q2 W1 O1 u- ?6 o
文章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。公文写作的思考程度如何,关键是看有没有围绕所要写的内容,围绕推动工作、解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。首先,通过深入思考来找准方向。写材料的背景是什么?领导的意图是什么?要达到什么目的、起到什么效果?等等这些,都要考虑好、把握好。如果不考虑、不把握这些,只是盲目地去写,千篇一律地去写,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,这样就会偏离方向。比如,在发生某方面问题的情况下,领导的意图是重在讲问题、解决问题、改变现状,可你却在写作的公文中大讲做法、大谈经验,这就是方向不对。
+ F/ E9 b* g. I% X6 b3 `9 w- B9 W' ?8 ~& m5 [; }' P
8 S' i& r" t9 Q0 L1 E- D/ R8 v) |其次,通过深入思考来理清思路。围绕公文主题,层次如何划分,结构如何编排,观点如何表达等等,这不是语言组织的问题,而其实是工作思路的问题。目前某方面工作处于什么现状,存在什么问题,需要采取什么措施,只要把这些理清了,那么层次问题、结构问题、观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。有时写公文很辛苦,写不出来,写不到位,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把所要推动的工作的特点搞清楚,没有把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原因弄明白,怎么推动、怎么解决,思路是模糊的、条理是凌乱的。比如,起草《关于加强高学历干部队伍建设措施》,其中一部分是写的是“注重教育管理方法”。首先要想好为什么要注重方法和注重什么方法。为什么注重方法,因为不注重方法的现状比较普遍,有的没有区分层次和对象,有的没有谈心交心,有的空洞说教或生硬指责;然后再想注重什么方法,通过调研分析,应当是注重加强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,注重强化行为引导和作风养成。既然是这么想的,那么就这样去写。可是,有的作者在这方面犯迷糊,在还没想清楚、甚至没去想的情况下,就只顾到网络上,只顾从报纸中,只顾在文件里寻章摘句、堆彻而成,奉行“拿来主义”,结果怎么写都写不准确、写不到位,甚至下很大功夫也写不出来。# C: `/ c: Q' Z& T
. ~5 K. h; S; w2 b; S: p
! h" L7 N: J }. w/ f9 A) `再次是通过深入思考来抓住重点。干工作、解决问题有主次之分,公文写作也有主次之分。公文写作要围绕干工作和解决问题的主次来区分主次,做到统筹兼顾、突出重点。比如,起草《关于进一步加强XX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意见》,出发点是为了解决XX干部队伍整体年龄偏大、结构不够合理、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。解决这些问题,需要采取多种措施,但核心、关键的问题主要是三方面,一是优中选轻,二是能上能下,三是稳定保留。那么,写这个《意见》就要把这个三个方面问题突出出来,写深、写透、写实。现实中,有些同志写公文,就想不到、抓不住重点,写完之后,通篇来看,有些内容都是多余的,真正需要重点写的内容反倒看不到、感觉不到。% ]$ \/ G5 l, P7 ]1 E
" B( E* Q% }9 ^, r6 O u
& K: h. i& O2 g+ u; \
因此,可以这样认为,写公文思考程度深,实际上是体现了追根求源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作风。
- [" r- N( n5 ], c& T, j4 Q; T: R1 |7 w% D6 ~
2 N6 b' _9 j8 Z6 t
5 u2 D) ~9 {/ i9 }2 b( ~; W
三看准备工作——细还是不细?; m* z& ?# s5 F4 K
4 v1 d! O, t. J) L2 e
) c" T' I, J4 V
深入思考对公文写作固然很重要,但在深入思考的同时,还要细致做好相关准备工作。有些公文经过思考后很容易就能写好,但有些公文并不是一挥而就、倚马可待。特别是综合性的大型公文材料,不是想好就能写好,不是思考之后就能写出来的。公文写作当然是围绕工作而写,但写作行为本身实际上也是一种工作,写作的过程就是工作的过程。既然是工作,就需要有一个工作准备的问题。
* g; S. Y) h* ~3 e
" d! k: s- {* g. G) I3 S1 U. `5 M' ~% J5 C8 E4 y6 l* P' F0 d
一方面,细致做好情况了解的准备。所了解掌握的情况与所要写的公文,就好比“米”与“炊”的关系。只有确保了解了情况,才能保证公文写作内容的丰富。客观事物是纷纭复杂的,客观实践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。了解情况,不是片面的、肤浅的、滞后地了解,而是全面的、深入地、实时地了解。情况了解越多,公文写作就越有底。就公文写作来讲,尤其要了解三方面情况,即:上面情况与下面情况,过去情况与现在情况,本单位情况与外单位情况。比如,起草《加强基层主官队伍建设措施》,既要了解上级的有关政策规定和指示要求,又要了解下级有哪些意见建议和呼声诉求;既要了解过去是怎样发展、变化和完善的,又要了解现在面临什么形势和发展趋势;既要了解本单位处于什么现状,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,又要了解外单位是怎么做的,有什么经验做法可供借鉴。只有多方面、多角度、多维度了解情况,认真进行分析、综合、比较、权衡,才能对所要写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、胸中有墨。2 ]# Q8 Y, F* D6 ~
# J! P* p3 Z3 l R- @0 [5 F
1 u, Z! ?! ] } B+ @这里还要强调一下,有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情况,还要进行必要的调研。这项工作也很重要。比如,某一个会议确定基层XX干部作交流发言,围绕打牢训练基础谈体会和建议。如果这个交流发言比较重要,为确保质量,机关干部要帮助整理文字甚至为他代笔。俗话说,代人立言难对路。那么要写好这个材料,就必须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。怎么搞好调研呢?可以进行个别采访,让发言交流的XX干部讲出自己的想法,甚至可以让他把自己所思所想写出来。还可以搞个集体座谈,同时听听其他XX的看法。这样就基本掌握了第一手资料。为了把这些第一手资料充分利用好,有时还要对采访和座谈情况进行录音并整理出来。在采访和座谈中,有时可能会遇到采访、座谈对象思考不深入、准备不充分的问题,这时作为单位的领导或机关同志,有必要进行动员,引导大家高度重视、积极参与。这样做的好处,不但能够保证调研的质量,同时对采访和座谈对象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,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。所以说,要把调研工作搞好,也要讲方法、循章法,每个环节步骤都要做扎实、做到位。
6 y. L* [5 F3 H; J* v/ @! q8 ]
9 A5 q5 \6 f2 l c/ d6 m9 _' |! P* L0 h8 t, X8 U' S9 Y P9 B
另一方面,细致做好资料搜集的准备。这里的资料,主要是现成的书面类、文本类的素材,包括公开发表的、内部印发的、别人起草的各类文章、文件和稿件等等。凡是“爬格子”、与文字打交道的人,无论作家还是记者、评论员,不论是业余写手还是机关文秘人员,都非常注重资料搜集。有的作家为了写一篇两千字的文章,至少用了两万多字的素材来垫底。与文学创作的彰显个性相比,公文写作是代组织立言,多了些共性,广泛搜集资料显得更为重要。它不像文学创作那样最忌重复,如果写了别人写过的观点和内容就会被人讥笑为“拾人牙慧”“鹦鹉学舌”,而它是为了推动工作、解决问题,有些内容不但需要引用、借鉴,而且还要重复讲、反复讲,也就是所谓的重申和强调。比如,领导就某项工作作了指示后,机关要起草公文来贯彻落实,那么就需要把领导的指示体现在公文中。所以在公文写作中,各类相关资料是必备的、大量的,可以说是“韩信点兵,多多益善”。即便写一篇篇幅不长的公文,有时也需要尽可能多地搜集材料。我们都知道,文章越短越难写,但只有把资料素材搜集多了,才能为写短创造条件。正如被誉为语言大师的著名作家老舍所说的“知道多,写得少”。
* ]0 M: _& `- Q0 b2 ^. o- p' y- `) H& H$ m9 q0 y" L' i1 o
6 i% q h- _8 j$ m6 `
有的机关同志在公文写作时,尤其是在对所写的内容没搞清楚、没有把握的情况下,根本想不到去搜集资料,也不知道怎么搜集资料。比如,拟制完政策规定文件后,需要起草个情况说明。说明怎么写,怎么把握?如果没有写过、没有把握写好,就要多找一找类似的、现成的情况说明,上级的也好,本级的也罢,只要多找找、多看看,应该就会清楚了,就知道怎么写了。要是不找、不看,那么多走弯路、徒耗精力不说,到头来还写不到点上、达不到要求。还有的机关同志搜集到资料后,不知道怎么用。还拿起草情况说明来说吧,虽然搜集了现成的情况说明,但也只是用它来改头换面、穿衣戴帽,照葫芦画瓢,拿新瓶装旧酒,这样写出来的质量肯定高不到哪去。这当然有应付的成分在里头,但也确实有想用好资料、写好公文的愿望,只是不会借鉴和取舍,不会吸取精髓、为我所用。想必有的机关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:有时资料搜集很多,感到都与所写内容有关,觉得都可以用得上,但到底用哪些呢?这个挺好,那个也不错,结果是难以选择、无从下手,始终在资料里打转转。这样一来,搜集到的资料对他们反倒成了包袱。要是都舍不得、放不下,那就这取一句、那截一段,搞移花接木、生拼硬凑,这样写出的公文就鲜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和语言,很难想象它的质量会有多好、水平会有多高。其实,写公文之所以要搜集资料,更主要的是为了开阔眼界、启发思路、丰富内涵。
7 c3 u0 \% P, D1 [6 K) D7 t% |4 O% H" Y5 E, y! b: m3 S
2 \' s1 B; n, C这两方面准备,或许老生常谈,但往往被人忽略。而它之所以被忽略,说到底是缺乏准备工作的意识。现实中有些人,总是认为公文写作没那么复杂,没必要做什么所谓的准备工作。于是,有的习惯闭门造车,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,坐在办公桌前埋头苦写,时间花了不少,成效收获甚微;有的经常仓促上阵,接到任务后,为了体现雷厉风行,为了尽快交差,提笔就写,结果效率上去了,质量下来了。之所以如此,就是因为在他们看来,情况是了解的,资料是具备的。但问题是情况了解多少,资料具备多少呢?有些时候,人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总是认为自己知道的不少。其实,只有在想方设法多了解到一些情况、多搜集到一些资料之后,才会发现以前了解的情况、搜集的资料竟是那样的少。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”。在公文写作上,准备工作很重要,准备工作做与不做,做得细与不细,结果是大不一样的。有时做好了、做实了、做细了,就容易写好,可以说质量会上一个档次;做不好、做不实、做不细,就很难写好,起码说质量有较大的提升空间。' S1 K7 b; L% \! M* z7 e$ X
$ Z9 x* C: f! B& R1 u( W
0 O4 i% ]% m2 D' S% t4 N* t, t由此可见,在公文写作过程中,把准备工作做细,实际上是体现了严谨细致、真抓实干的态度和作风。( K& n1 e+ ?3 d. V' [% Q b
! |( d+ Y3 }/ y; {9 @7 c
# @+ D# I* q; z' _ b: s- {四看写作状态——好还是不好?
' {4 I2 K3 O, n, D0 w
4 e' p$ v% o$ u2 N, v' a
8 A' ?& F& [0 y% o一般来说,写文章是作者有话要说,要么有感而发,要么不平则鸣,总归是一种情感的流露和状态的沉醉。当然,公文写作不同于作诗和写散文,作者不太有或很难有什么情感的流露和状态的沉醉。但是,要想把公文写好,不管作者主观上对要写的公文有没有兴趣,只要接到了这个任务,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写作状态。其实,人无论做什么事,没有好的状态,是很难把事干好的。这个道理想必众所周知。& L7 g3 o9 k$ d! N
: h4 y! Q% `$ k
. B7 `4 B) B& F9 B8 U一方面要进入状态。怎么进入状态,没有什么具体的管用的办法,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主观能动性。有的人总是把文字工作看成令人头痛的事儿,写公文不知如何入手。其实,别把它想像得多难,只要敢于正视它、面对它,它也就没有什么了不起。有些事情没做之前会有很多疑虑,一旦做了起来,疑虑也就没了,甚至能体会到、享受到其中的乐趣。有的人在写作过程中灵感频现,文思如泉涌,那是进入了状态的结果。进入了写作状态,花时间、用精力便成为了一种自觉,凝思苦索也不再是痛苦的事,有时常常为此茶饭不思,甚至做梦都在构思或斟酌;进入了写作状态,你会徜徉在语言世界的美景中,你会感到这是一个全新的意境,是一个令人愉悦的精神世界,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此时便离你远去,每想好一个观点、每写出一段文字,每用对一个词汇,都会让你感到难以名状的成就感。相反,如果进入不了这种状态,就很难找到写作的感觉,很难捕捉写作的灵感,很难体会写作的成就。公文写作本是枯燥、辛苦的差事,没进入状态的写作,会让你感到更加枯燥、更加辛苦,对你更是一种负担,更是一种煎熬。7 ?& t- J6 ]4 _1 d4 I+ ]% |! h
% }1 f' _8 c4 B3 ]
. l( Y2 z. i- ?" L另一方面要保持状态。按说,进入状态了,保持状态不会很难。问题是由于公文写作的难度大,在写作过程中有时会比较曲折,有时怎么写都不顺畅,怎么写都不满意;有时好不容易完成初稿却交不了差,离标准要求相差甚远,领导那儿通不过,一遍遍修改,一次次重写,被反复折腾,很容易没了信心。在这种情况下,还能不能保持状态,对作者就是一种考验了。面对这种考验,一般也只能正确理解、正确对待。其实,换个心态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,就把这个过程看作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吧,实际上它确实也是。心态好了,状态也就好了。
4 W& ]* L! b6 A/ \- Q; \& S; |8 T4 y8 N- s2 T2 T4 W+ g4 O1 ]
+ H8 H, ?+ J' J& ~' q% g需要注意的是,投入状态后,还得要能够走出状态。俗话说,写文章既要进得去,还要出得来。可是,有些人进去容易、出来很难,写着写着,就走进死胡同,陷入文字迷宫不可自拔,任凭怎样绞尽脑汁,头绪都是乱的。这时就不必急于求成,不妨先放一放,冷静思考一下,回过头再理理头绪。及时摆脱困境、走出状态,实际上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状态(在公文写作上,写作习惯因人而宜。有的先想好了再动笔,有的边想边动笔,这都可以,都不妨碍写作任务的完成。问题是,想法和文字之间有一个距离甚至是一个障碍。有的人在动笔之前,务求要完全想好,但想来想去总是有不尽人意之处,所以迟迟动不了笔。其实,有些想法在没有形成文字之前,都是模糊的、粗糙的,只有在成为文字的时候,它才会逐渐清晰和明了。还有的人在写的过程当中,虽然是边想边写,但想和写相脱离。想好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写,又想到另外的问题;写出的内容还没有深入地想,又写到另外的内容。这样一来,就造成顾此失彼,就好比“布里丹毛驴效应”,说的就是犹豫不定、迟疑不决。这就是状态出不来造成的结果。究竟是想好再写,还是边想边写,都要把握一个前题:问题要一个一个想,内容要一点一点写,把两者结合起来、统一起来。任何固执和随意、盲目和蛮干都要不得。有些事情要等条件具备了再做,而有些事情是边创造条件边做,到底怎么选择,都要视具体情况来定。)
, \% ?% ?+ F Y4 [, f
9 \6 g5 S+ L; [7 s# |
; [1 c! t2 c* ^因此,写作状态好,实际上是体现了刻苦用心、投入专注的态度和作风。
) b; F/ T Q+ a! V0 h' N$ U$ T1 c
五看意见听取——真还是不真?& @ B$ c' F0 i& ^
2 f7 n% V0 h2 [2 O! D. K( y7 _, _' o f; C1 R9 Z) j
常言道,文人相轻。有人说,文人写出的文章,就像自己的孩子,别人碰不得、改不得。机关干部写公文,被提意见、被修改把关,家常便饭。一般来说,被领导修改把关倒能接受,如果同事、下级来提意见,就很难听得进去。一段时间以来,机关“推材料”的做法比较流行,在会议室的办公桌上放着投影仪,把某个公文材料投放到大荧幕上,一群人围座在一起,共同对材料逐字逐句地进行大修或小改,以体现集思广益。从作者的角度讲,自己写出的公文,尤其是自认为是得意之作,一般都不希望别人七嘴八舌地提意见,倘若改得面目全非,那更是受不了。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,但这样的心态需要改变。" }/ V7 U: E$ J, Z2 J$ F
3 Y S* ^9 E9 k V
. p: B; c) C$ P( J# f) G. G+ N说到这儿,想起一个例子。想必大家都知道美国的《独立宣言》。它是美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之一,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纲领性文献。关于它的起草,当时主要有亚当斯、富兰克林、杰斐逊、李文斯顿、谢尔曼5个人负责(后来被称为五人小组),但实际上它由杰斐逊一人主笔。杰斐逊是一个博学多才的zz家,是美国开国元勋中最具影响力者之一,后来当选为美国第三任总统,许多人认为他是美国历任总统中智慧最高者。(据说1962年,时任美国总统约翰·肯尼迪在一次宴请49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晚宴上致词说:“我觉得今晚的白宫聚集了最多的天份和人类知识——或许撇开当年杰斐逊独自在这里吃饭的时候不计。”)他为起草《独立宣言》也是煞费了苦心,当然他对自己的这部作品也是格外满意和自豪。可是,当议会提出修改意见的时候,他非常不乐意,甚至心烦意乱。富兰克林为了安慰他,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:我做印刷短工时,有一个伙伴是制帽学徒。师满后,他准备开一家小店,第一件事便是制作一个漂亮的招牌,写上合适的广告词。他拟写这样的话:“制帽商汤普森,制造并收现钱,caiyes帽子。”下面画了一顶帽子。他征求朋友们的意见,以便修改完善。第一位朋友看后说,“制造商”与后面的“制造”重复,他便删去了“制造商”。第二位朋友看后说,“制造”一词也可以去掉,因为顾客并不关心帽子是谁做的,只要帽子合适,质量好,他们就买,而不论是谁做的。因此,他又删去了“制造”二字。第三位朋友看后说,“收现钱”三字毫无意义,因为当地并无赊卖的习俗,这三个字又被删除了。这样,就只剩下“汤普森caiyes帽子”了。caiyes帽子!又一位朋友看后说,并没有人认为你会白给呀!这“caiyes”二字有何意义?“caiyes”二字也被取消了。最后,干脆把“帽子”二字也枪毙掉,因为牌子上已经画了一顶帽子,何必画蛇添足呢?结果,招牌只有“汤普森”三个字,底下画着一顶帽子。富兰克林用这个故事幽默地告诉杰斐逊,对一则帽子的小小招牌都可以做出这么多的修改,对事关人类发展前途的《独立宣言》反复修改,是合情合理的。这样一来,杰斐逊感到好受了些,就按照议会要求对《独立宣言》进行了修改完善。
. k! t, g$ o1 E4 }4 V5 C @
2 d9 I7 `+ }- y1 k+ U/ T% ?) ~/ j* c m+ Z* [
俗话说,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即便是文章高手、写作大家,他们写出的作品被人提出修改意见,也是正常不过的事儿。毕竟,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。而实践也证明,好文章确实都是改出来的。从作者的角度讲,自己的写的公文被人提出意见,特别是正确的修改意见,不但能使公文质量得到提高,对自己也是一个学习提高。同时,通过这样的集思广益,对大家也是共同学习、共同提高的过程。所以,写好公文后,决不能怕别人提意见,而是真心地、真诚地去听取别人的意见。
; n+ ~2 |2 B Q3 Q7 K
+ ^0 Y! r! K# x& u6 l3 c; ?9 r& x2 a$ D, A( V* C. [
一是主动请教。尺有所短、寸有所长。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,多学习别人的长处。有时自己写的文章,自己是看不出不足的,别人反倒能很清楚地看出来。这就是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的道理。主动向别人请教,对自己只有好处,没有坏处。
/ F9 p+ q& P3 j% _$ a
* x/ E. K: O* x3 `$ l+ E) J k; s- t+ e9 K0 \3 M4 Z
二是诚恳接纳。公文写好后,领导把关修改提意见是职务行为、职责所系,一般来说,作者都会诚恳接纳的。但对于同事或其他人提的意见,能不能诚恳接纳,有些人就未必能做到。其实,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愿意听赞扬声、不愿听批评话。这样一来,越来越多的人也都不愿意给别人提意见了。你写好公文后给别人看,他给你提出意见,那一定是出于信任和帮助。这时,你抱以诚恳的态度,不但能让你自己有所收获,也体现了对他的尊重。如果只是做做样子,嘴上说征求意见,而心里不愿接受,甚至对他的意见不屑一顾,这样的话,别人也就不会给你提意见了。到头来,受损失的还是你自己。
" N K4 h: G, p$ e P5 s/ Z$ l1 W) a9 y+ \
' {2 R3 u1 i3 T: P" o三是合理借鉴。对别人提的意见,并非全盘接收、拿来即用,应当认真甄别,有所取舍地为我所用,尽可能把有益的意见充实进去、消化吸收,这样才会提高公文写作质量有所帮助。8 j; M' f8 R+ V% ]! \1 [$ G
r# i+ @" G3 h: Z: j2 J9 W/ t. w8 I/ V& W! w
因此不难看出,在公文写作中,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,实际上是体现了谦虚好学、虚怀纳谏的态度和作风。4 ^5 u! W9 A' F( X3 G
! f1 W3 |6 j! t4 c
3 o6 W* f { ?! Y" ?
六看自我要求——严还是不严?
2 P W6 h+ Z; _# X3 t% I* J; \6 F+ A. P
4 S& t7 J+ \7 D. ]6 b. k6 o+ t公文能不能写好,领导指导把关、别人帮助修改只是一个方面,关键还得取决于自己,确保第一手写作质量。有的机关干部虽然在机关工作了多年,也写了很多公文,但写作水平提高不明显,甚至始终在原地徘徊。这绝不是领导帮带不够、别人帮助不够、环境熏陶不够造成的,根本上是自我学习、自我锻炼、自我要求不够导致的。按说,公文写作作为职务写作,达到规定要求、领导满意通过即可。但从作者的角度讲,对自己应该有更高的标准、更远的目标。
. _* w9 J% c. B0 k8 I
$ u& R" I9 V$ j; `# w7 y, ?9 T" w
. E9 i3 R2 b2 A俗话说,“文无止境”。文章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要想把公文写好,写得越来越好,就要做到:虽然达到规定要求,但达不到自己要求;虽然领导满意,但自己不满意。要保证做到这一点,一方面要自我审视。无论是在公文写作中,还是在公文写完后,都应当用近乎苛刻的眼光来审视自己,自己写的还有哪些差距,还有多少提升空间。现实中有些人难以做到这一点,除了自我感觉的问题,还有一个自我标准定位的问题。比如,作为团一级单位的机关干部,写公文觉得达到团级机关的标准就行。这样看似没错,但实则不足取也。古人说得好,“取法乎上,得乎其中;取法乎中,得乎其下;取法乎下,无所得矣。”写公文不能满足于本级机关的标准,应该向更高的机关标准看齐。如果标准定位不高,那么提升就很难。有的机关同志看不到自己的差距,感觉不到有提升的空间,还在于对好公文的概念理解有偏差。比如,“八股式”的公文看多了、写惯了,可能就认为好公文就应该这样写,甚至只能这样写。这样写下去,怎么能提高写作能力呢?要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公文,不妨多看看大家名家的精品力作,多看看我党我军历史上的经典文献,这时再回过头来看自己,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。能不能善于、严于审视自我,决定着写作的内在动力,决定着将来在公文写作的道路上能走多远。 S+ q" W9 A( B$ C' v5 c$ D
% s7 ]6 o" d/ Z8 k( |& j2 n
1 ]' V5 ?3 R0 K
另一方面要自我否定。公文写完后,有一股如释重负、大功告成的感觉,顿时松了口气,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完成了任务,修改的工作将是大量的。能不能修改好,不能寄希望于别人,主要还得要靠自己。公文是自己写的,自己的思考最深、体会最深,按说修改起来会自如一些,但实际上绝不是那么回儿事。这并不是不会改的问题,而是不想改、不愿改的问题。有的机关同志爱惜自己的文章就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,一根舍不得拔,文章中那些看似精彩华丽、实则冗长累赘的词句段,就是舍不得删去。所以,解决好想改、愿改的问题,关键是具有敢于自我否定的意识和精神。大家想必都读过著名诗人卞之琳的《断章》一诗。此诗很短:“你站在桥上看风景,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,你装饰了别人的梦。”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,开始写的是一首几千字的长诗,后来修改时觉得其中一个片段很好,就把它留了下来,其余都删去,留下的便是这首《断章》。之所以叫《断章》,就是截取整章的片断。把千字文删成四句话,结果成就了不朽诗作。现代文学巨匠鲁迅说:“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,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、句、段删去,毫不可惜。”语言大师老舍说:“不要溺爱自己的文字!……我们须狠心地删,不厌其烦地改!改了再改,毫不留情!对自己的宽大是对读者的不负责。”在修改过程中能不能否定自我,就看能不能做到“竭力”“不要溺爱”“毫不可惜”“毫不留情”。机关干部写公文,如果做不到这一点,不但是对读者的不负责,更是对工作的不负责。所以,有必要舍得花精力,甚至比写初稿花更大的精力去修改,有必要对感觉不妥之处大刀阔斧地修改,甚至推倒重来、另起炉灶。$ t( e9 Y' j0 \# E8 u, J
9 A( N' D3 @$ a$ e# R8 U# r
^* j# ]. `$ ~$ [. Z+ w# K3 | G事实证明,只有乐于自我审视、敢于自我否定,才能实现自我突破。“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。”自我审视、自我否定,就是对自我的磨炼。公文写作是个艰苦的过程,从写好到写精,是更为艰难的过程。有时任凭下多大的功夫,总觉得差那么一点点。这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,只有不断地勤磨苦炼。在这个过程中,只有经过量的积累,才能实现质的跃升。如果坚持不住、忍耐不了,就会“行百里者百九十”,到头来功亏一篑。只要坚持住、忍耐住了,就能“打通最后一公里”,就有可能达到古代著名诗人贾岛所言的“二句三年得,一吟双泪流”的那种境界。
5 c. N; G- _: T
# ]7 k* m2 I# c6 V$ U p* w( x5 D s: g$ W$ n$ G: b& m& L
所以说,在公文写作中,自我要求严,实际上是体现了争创一流、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作风。7 \! e. {/ `' U! O. ?6 n g
; C' p7 Z) e0 r7 b9 x+ H- o1 D6 O; Q2 b2 Y, z8 P5 H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