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iglet 发表于 2023-3-25 10:41:48

要对素材巧于选取、勇于放弃

valentcat 发表于 2023-7-9 22:35:06

一个公文写作者的学哲学用哲学之路(六) T& C. `! v3 x( I 主讲:清水拂心 (2016年3月17日在文稿评改演播室QQ群366351120的讲稿) 文稿评改演播室的各位朋友,大家好,我是清水拂心。今天继续交流《一个公文写作者的学哲学用哲学》系列。在上一期里,重点交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公文谋篇布局中的运用。这一期,主要交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公文审题立意中的运用。 # l- l/ j' k( n- v5 D! g 我们接手一篇公文写作任务,首先面临的就是审题立意的问题,即公文主题主旨、中心思想的问题。审题立意是公文写作的首关,首关不过,余关莫入。审题准不准、立意高不高,直接影响公文的质量。关于审题立意,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审题精准,立意高妙。 : @( N) K# M; s" u; i" b* L 所谓审题精准,主要强调对工作的研究、对工作规律的把握,遵循一定的工作规律来确定主题主旨。所谓立意高妙,主要强调对角度的选择,对写作技巧的把握,以高明、巧妙的写作角度来实施公文写作。这种写作角度,或高远或朴实,或全面或聚焦,或浓墨或淡写,考验的就是写作技巧。所以,要想公文审题精准、立意高妙,既要研究工作规律,又要掌握写作角度(技巧),做到工作规律、写作角度(技巧)“双把握”、“双熟悉”,才能在公文审题立意中得心应手。 回归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上来,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看家本领,能够有助于我们做好公文审题立意。 2 H" 4 n- S- ~ (三)第三步:分析变因定主题。“变因”,即变化的因素,不确定的因素。在审题中,要运用发展的观点,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通过分析形势背景的变化、上级要求规定的变化、工作进展的变化等等,灵活确定公文主题。 w' v& J0 7 ~" l / i) N$ P5 H- C# u/ Y% _* k. a! i 一是系统把握工作的“九情”,解决写作维度的问题。“九情”即市情、省情、国情、世情、上情、中情、下情、内情、外情。所谓“市情、省情、国情、世情”,很好理解,即根据本级及以上不同层级的不同情况,来综合确定主题思想。所谓“上情、中情、下情”,延伸开来讲,就是要吃透上情,深入了解上级的意图,关注上级所关注的;立足中情,深入了解本地实际情况,与本地的实际密切结合;接通下情,深入了解基层的实际需求,积极回应基层的呼声。所谓“内情、外情”,即熟悉内情,对工作范围之内的各项举措、问题、制度、成效、进展等,要全面掌握;熟悉外情,对外地推进这项工作的经验做法、创新亮点、问题不足等,也要有所掌握。把这“九情”掌握透彻,那么在确定主题思想时,就能更有针对性、建设性和创造性。 二是科学把握实与虚的辩证关系,解决写作高度、深度的问题。公文立意的“实”,即平实、朴实、具体、就事论事。公文立意的“虚”,即相对空泛、带理论性、前瞻性,带有研讨、探讨的倾向。在具体公文立意时,往往要在实与虚之间进行选择、确定。公文立意务虚,即以论为中心,显得高远、有见解,让读者听着有启发,佩服信服,给人的是思想上的启悟。公文立意务实,即以事为中心,从具体事、具体举措谈起,让读者听着真切、实在,能够拿来就用、照着操作,给人的是行动上的指导。无论务虚,还是务实,都有其好处。同时,我们在公文立意时,往往需要兼顾实虚两个方面,或以虚为主,寓实于虚;或以实为主,虚实相融。总之,巧妙的把握好实与虚的度,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公文立意。 # ~7 P3 T9 o) r3 H9 } 三是切实把握文内与文外的辩证关系,解决写作厚度的问题。我们经常说,画画,功夫在画外;作诗,功夫在诗外。公文写作也是如此。要想写出真正出彩、叫座、有价值的公文,应把精力放在公文写作技巧之外。一篇好的公文,不仅仅需要写作技艺高超,内中的结构、层次、语言到位;更重要的是作者的修养、人品要好,境界要高,写出来的公文要能产生利发展、利民生、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效果。我理解,这是公文写作者的良心,即通过以文辅政的形式,来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据此立意,当是立意的最高境界。 2 D/ Z" A. l8 u 《一个公文写作者的学哲学用哲学之路(六)》就讲到这里,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、有所帮助。感谢大家的支持,谢谢!

kl138kl138 发表于 2023-7-21 15:02:59

当你实际公文写作中,即便只涉及到某一类工作,那么你除了积累本类工作素材之外,还可积累与这一类工作相关联的其它领域、其它环节素材,甚至无关联的工作素材。

zhhsun1l 发表于 2023-11-10 09:17:52

一直在认真学习清水老师的学哲学用哲学系列,感谢!

天山剑客 发表于 2024-1-10 03:33:52

写得有深度、有广度、有锐度、有见度。
页: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[18]
查看完整版本: 一个公文写作者的学哲学用哲学之路(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