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猫 发表于 2013-12-2 18:03:31

跟贾陆英老师学《论语》:第十二章 2013年12月2日

   今日下午, 贾陆英继续在老秘网QQ群“重温经典读书会”里给大家讲授《论语》学而篇第十二章。这次的讨论依然火爆,有更多新朋友参与,老猫刚好在线,也提了两个小问题,很感谢贾老师均作了解答。现将聊天实录整理如下:

贾陆英:

   各位,今天下午,我们学习讨论《论语》学而篇第十二章好吗?

      1•12有子曰:"礼之用,和为贵。先王之道,斯为美,小大由之。有所不行: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"
   和:和谐,协调。斯为美:斯,这,此,这里指礼,也指和。“由”:顺着。

      有子说:“礼的运用,以和为贵。先王治国之道,其美妙之处正在于此,无论小事大事都要顺着礼的原则、和的目的去做。但是也有行不通的地方:如果只知道要和,一味地求和,而不用礼来加以节制,也就行不通了。”

问:礼与和是什么关系?

答:这一章是孔门论礼、论和及其相互关系的精义之所在。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这句名言清楚地表明,孔子把“礼”视为手段,把“和”视为目的,深刻地阐述了礼与和、手段与目的之间既相辅相成、又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。礼主敬而贵和,礼的作用就在于规范社会秩序和人们的行为,从而实现社会有序运转和人际关系和谐。和是中国人最高的价值追求,是孔子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。和为贵,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,成为人们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。“先王之道”最为美妙的精华正在于此:事无大小,都是由“礼”而致“和”。

问:为什么说“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”?

答:有子在这一章中讲了两层意思,一是着重强调了和是最高价值追求,二是指出“和”是有原则的,是要以“礼”来调节的。如果只知道要和,不讲原则地一味求和,而不以礼来加以节制,那也是行不通的。人们往往关注并引用“和为贵”的思想,而忽略了“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”的忠告。然而,忽略了后者,不讲原则,团结和谐的局面也就不复存在了。
孔子对于“礼”与“和”相互关系、相互作用的深刻阐述,对于我们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,构建和谐社会,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。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,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。和谐并不是同一,也不是没有反差、没有矛盾。把和谐社会误认为没有矛盾的社会,是不切实际的。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,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这个过程是具体的、历史的、分阶段、有层次的,我们必须把目标和过程统一起来,把法治和德治统一起来,不断地化解社会矛盾,积极而又循序渐进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。


夕惕若:

我感触最多的是“知和而和”四字,这是一种委屈原则求全的做法,近乎佛家说的攀援

贾陆英:

“知和而和”,只知道和的目的,一味求和,不讲原则,不以礼节之,就行不通。

无心随风:

先王之道,斯为美。上古时期诸王真的做到了以“和”治国的境界?

红豆不惑:

孔子对于“礼”与“和”相互关系、相互作用:这个很有现实指导意义。而现实中,红豆之所见,多是“知和而和”而不以礼节之的现象。多时溜须拍马、和稀泥、无原则之徒。更有甚者,只和上而踏下,为一己之私利而和。
某某曰:发乎情而止乎礼。

夕惕若:

这里的“礼”做原则讲吗

贾陆英:

以“和”治国的境界?-不是以和治国,是以礼治国,实现和谐社会的境界。

无心随风:

利是礼仪,是社会人的行为规范,孔子的核心理论之一。礼是和的手段与途径。德的范围大于礼

千帆过:

莫非以德治国是从这里找到理论依据

贾陆英:

礼是社会规范,是用以调节人与人。人与社会关系的。大家要依礼而行,这就是原则。

老秘网-老猫:

礼制是德治梦想的具体化,不能“知和而和”, 可以理解为“ 和而不同” 吗?

红豆不惑:

该是和而不同之大境吧,红豆以为任何时候任何体制任何民族都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的和。求大同存小异,才是解决方法,也是最终目标吧。

夕惕若:

一人一义,千人千义,完全的求同是不可能的,关键在于舍弃不同的求和

贾陆英:

知和而和 可以理解为 和而不同 吗? -知和而和是以和求和,失去原则。和而不同,是针对各种不同意见,求大的方面的统一,求同存异。求同是为了和,存异,是有原则性,把不同留待以后解决。

夕惕若:

那这样讲,礼字做“规范”讲,更贴切了,这里貌似又牵扯出“度”的问题来了,哪样的事情算是不为和而和。哪些需要用礼来节制
依法治国的前提是立法,那么这个立法的过程就是用礼的过程


无心随风:

我更关心和的境界到底是什么?共产主义社会达到和了吗?法和礼是治国的两条线,德治是终极目标

老秘网-老猫:

礼之用,和为贵可以用来指导中日关系,处理钓鱼岛问题吗?


夕惕若:

社会在演进的过程中,无论大家默认的规则也好,制定的法律也罢,只要大家都认可了,就是算礼的范畴了。可以指导啊,我们不为和而和

老秘网-老猫:

目前我国的系列应对措施,是否可理解为在“以礼节之”?

贾陆英:

关于“和”与“同”的关系。“和实生物,同则不继”(《国语.郑语》),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。“和”就是“以他平他”(同上),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统一、和谐;“同”就是“以同裨同”(同上),是指相同事物之间的简单相加和同一。“和实生物”的前提是承认差别和矛盾,认为只有不同事物之间相互结合、相互作用,才能引起事物的质变,产生新的事物。而相同的事物相加,不会引起事物的质变,不可能有新的事物产生。孔子把对待“和”与“同”的不同态度,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,赋予“和”人的品德的内涵。他说,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(《论语.子路》)主张有差别的统一,反对绝对的同一,强调保持个人的独立性,通过异中求同,达到事物的和谐。

无心随风:

与和讲和,与鬼子费什么口舌,行该行之事,比如划定识别区,再如进入钓鱼岛,鬼子若敢犯之,虽远必诛,况且本就不远

千帆过:

年轻人可能没有经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同时提出的时代


老秘网-老猫:

与领导意见相左时,是该“知和而和”,还是“以礼节之”,如何“以礼节之”呢?给贾老出点难题

夕惕若:

我以前在公司工作的时候,这个问题很简单,只强调执行力

贾陆英:

根据我的体会,做文秘工作,可能遇到与领导意见不一致的情况。我的做法是把自己的意见讲出来,与领导沟通,能达成一致更好,达不成,按领导的来。毕竟我们所写,都是奉命之作。

无心随风:

赞同夕惕若,我认为下属理应绝对服从,若有不同意见,边执行边建议,明显的错误据理以争

红豆不惑:

能达成一致更好,达不成,按领导的来。毕竟我们所写,都是奉命之作。--也是可叹也。毕竟最终承担责任的也是领导,哈

老秘网-老猫:

谢谢,贾老。老猫有时冲动下,也会与领导争论一二的,搞得领导不开心,被批不灵活。今后要特殊情况特殊处理,多用“和”,少用“礼”,大大夫能屈能伸。

韦韦:

按领导意思办!!

贾陆英:

和谐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或境界?它不是绝对的同一,不是没有差异,没有矛盾,而是矛盾的统一体。和谐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不能理想化。

老秘网-老猫:

前辈说,领导说得都对,秘书啥也不会 。老猫开个玩笑而已

红豆不惑:

老猫还有那么几分倔性啊,看不出来啊。今日果见,不是和稀泥的,是和大同滴。

贾陆英:

领导说得都对,秘书啥也不会 ---这样的领导毕竟少,多数领导还是能听进不同意见的。这是我工作时的感受。

无心随风:

谏有很多种,不一定都是诤谏,婉谏更好。看着领导跳坑,也不是下属应为

我思故我在:

感同身受,贾老师讲出了一个很好的原则。我通常认为,与领导沟通,不以争的气势,不以辩的态度,但必要的时候还要能作个说明,这比争辩更重要,


红豆不惑:

“领导”和“领导力”之区别?

贾陆英:

达不成,按领导的来。---若领导的的意见的确有问题,则还要多费口舌,不能按错的办。

红豆不惑:

现在所谓身居官位的,都被称之为“领导”;而我们确实又看不出他们有多少领导力;既无领导力,为何却又能身居官位?对,是那个权柄赋予他们领导力,却不是他们自身具备的。领导力,应该是影响力、号召力、感染力、执行力等的综合体,让人由衷的佩服、甘心情愿的效力;而不是被体制压榨下的俯首帖耳。真正的领导力,该是源于自身的,他包括目标感、使命感、感召力、身先士卒的带动力等;这些优秀的领导者的品质,几乎在仕途无法看见;倒是在企业偶尔能见。仕途能见的所谓“领导力”,就是他说你做、你拼命他悠闲、你干活他受益、你不可有抗议抗辩和抗争,死了也得挺着。

无心随风:

不是他们的领导力,是他岗位职位的领导力

鱼的快乐:

能混到那个位子的 也不是简单之人。

我思故我在:

    领导和秘书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这是正常的事情,秘书要善于从领导那里吸取有用信息,这是首要的,此外,秘书有责任将有用的领导提供给领导,领导力是一个很大的话题,说不尽道不完,呵呵
由于行政体制的问题,行政领导喜欢用命令、强制的方式安排工作,喜欢摆架子,决定事情专断,这也是常见的我的理解,领导力有硬和软之分,依照职责、权力、法律法规实施领导就叫硬领导力,依靠个人品德、人格魅力来实施领导就叫软领导力,

无心随风:

苟以为,豆姐说的事情就是,和的境界,领导有时就是需要这种和的能力,能让治下和谐,就是领导力

夕惕若:

用和或是用礼,一看领导接受能力,二看事情轻重缓急,三看方式方法

老秘网-老猫:

红豆说得对,向领导进言要看是否关键性的问题,像写材料可改可不改的地方,多说无益。但可能会犯错误,闹笑话的地方,还是有礼有据地坚持一下,为领导着想,这才体现参谋助手作用。


贾陆英:

我遇到的领导,多数是集领导与领导力与一身。也有个别缺乏领导力的领导,则更应尽心尽责辅助之。当然,若遇既无领导力,又无谦和态度,还很主观者,就难办了。我庆幸自己没遇过这样的领导。


无心随风:

领导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带领下属完成任务,这是终极目的,能达到这个就是优秀领导,本身并不一定需要多么高超的个人能力
纳什年轻时是nba最优秀的后卫,并没有多强的个人得分能力,但他能带领太阳打出成绩,那他就是mvp。纳什就达到用“和”的境界了,发挥他人的特长

贾陆英:

可见,领导与秘书之间要和谐共事,也必须“小大由之”,一切循着依礼而和的路子来。

鱼的快乐:

一流领导:自己不干,下属快乐的干。二流领导:自己不干,下属拼命的干。三流领导:自己不干,下属主动的干。四流领导:自己干,下属跟着干。五流领导:自己干,下属没事干。末流领导:自己干,下属对着干。

吉祥天:

我觉得我就很缺少领导能力,在我部门,是我干活干死了。。。下面闲得要死

红豆不惑:
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见贤思齐,见不贤内自省。对领导,要服从,应服从,有问题多从自身查找,才是合格下属。
我们追求的终极社会体制是实现共产主义,此乃“和”之终极目标否?

贾陆英:

正确处理领导与下属的关系,是双方的事,领导有责任,要善于领导,善于调动下属积极性,善于听取下属意见。下属也有自己的责任,要有对领导起码的尊重,要善于和领导相处。这也是一门学问。

韦韦:

做秘书的,总有一种眼高手低的习惯哦。以为领导什么都不是,其实是自己什么都不是
没有领导罩着你,在下级部门的眼里什么都不是

贾陆英:

领导也好,下属也好,各自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关键。

无心随风:

领导需要“和”的能力,秘书需要“和”的境界,各负其责,履职尽责,和矣

红豆不惑:

古有“良禽择木而栖”,而今你能否?你明知是一朽木,不可雕也,却离去无门。你明知有良木可,可远望焉,却欲栖无枝。


老秘网-老猫:

在机关中,好领导如知己,可遇不可求。不过,能提拔为领导的,必有其可取之处,相信绝大多数还是好领导。

贾陆英:

在机关中,好领导如知己,可遇不可求。不过,能提拔为领导的,必有其可取之处,相信绝大多数还是好领导。---赞同。今天的讨论,三句话不离本行,领导与秘书的关系,是个有大学问的题目,今后还可以继续讨论。总之,要达成领导与秘书之和,才有利于工作,也有利于自身。而要达此目的,唯有循着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,“小大由之”的路子来。今天到此结束。再见。


k4SO1 发表于 2013-12-2 20:07:10

转一段不错的解读

刚开始背论语时,一段一段之间觉得彼此连贯不起来。像这里,前面孔子谈的是孝,忽然他的学生有子插进一句“礼之用,和为贵等等”。其实不然。根本上学问之道,是先从文字认识,然后在不断的切磋琢磨中,用各种不同方式,于日常生活中观察、思惟、抉择,而慢慢体会出古圣贤垂示于吾人的心意。如同前回提到“诗教”,它是做人的一种基本方式,文字中所呈现是一种典型的故事,其中有它千古不移的道理在。小时候只知道念念有词的背,长大了由此善巧思惟遇境逢缘,乃能处处体会,而得解决真正的问题,它有这样不可思议的效果。譬如,学佛的人,常说“随缘”,如果经常思维、观察,知道它的深厚意义,遇见困难时,可以把天大的事化解于无形。中国祖师有一句名言:“随缘消旧业,莫再结新殃。”碰到不好的事,会使你透不过气来,或者暴跳如雷。但当你一想到这是往“业”,而今偿还,不就欣然接受了么!乃至于反省自己以前居然做这么恶的事,伤害了别人,如果这业报没有显现,我还不知道。这样不但不再埋怨,反而觉得惭愧,这对我们是无比的利益,所以真正做学问,应该用这种方式去学。

关于前面孔子提示大家应行的是孝道。而我们平常在家里对于父母的叮咛,经常会觉得好啰唆,甚至埋怨,希望他们不要管,这种想法,在时尚的风气下,好像很有道理。做父母的也许不知道子女这种心情,但是他们之所以偏偏要管你,就因为天下只有父母,才会把一生全部的精神,放在儿女身上,而且内心当中,不断在想关顾子女的一切。“父在观其志”,如果儿女真正看见父亲的志趣,实际上的嘀咕,岂不是一心一意为我们好?这一来心中不但不会埋怨,反而只有感激,乃至进思上报其恩。佛陀所示“亲得离尘垢,子道方成就。”就由此一念孝心引发。想想父母还在生死当中,是不是应当惭愧,策励自己赶快努力,一直要把父母救出轮回,乃至于都能成佛,做儿子的“道”才算完成。

上章示孝、孝道,这些都是礼。然后,礼如何随方运用它的法则呢?所以有子引出本章“礼之用,和为贵。”最重要是“用和”,也就是能够互相安和。孔子又说: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!”儒家在行为上最重视礼,礼的根本在仁。仁是看不见的,必须依着礼,今孝又是仁的根本,而礼则是行持的准则。这是前后章之间,相应引申的涵意,真是美不可言。

礼,简单的说是礼貌、礼仪、规则,但是不能就形式上去看,因为礼会随时地而变的。比如以前男女的握手,是荒唐的,现在却是社交中不能少的一种礼节。所以只从外表去看礼仪、规则,会有问题。那么礼是什么?八俏篇有“林放问礼之本”,孔子说“大哉问”,表示非常重视、赞叹这个问题,既然如此,应该回答他。可是孔子答的却是:“礼,与其奢也,宁俭。丧,与其易也,宁戚。”听起来好像没有答案,但在别处却说得很清楚: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!”仁就是礼的根本。但在本章,不是讲礼的根本,也不是说明它的特征,是在解释礼的功用,比如,“我”是什么 !脑筋不是“我”,是它的功用,“心”是什么!不是按会噗嗵跳的‘心”,‘心”看不见也拿不出,却人人都有。从它表现的作用上,你可以揣摩,去观察思维,渐渐认得它的特征。

礼的功用,以和为贵,而不单单如此,“先王之道,斯为美。”先王之道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最崇高的做人标准。儒家所标榜的先王,是德位双具的圣人,先王制订的道理,是做人最完美崇高的法则。“小大由之”,事无大小都需要它,平常生活中一切行持的准则,都要合乎礼节,礼节根据什么定义呢 ! 这个内在的精神,才是儒家真正重视根本所在。为政篇: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”。“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“民免而无耻”,法治国家,百姓可以做到免于刑罚不吃官司,但内心以为去偷,去害人,只要别人不知道,也就莫奈我何,并没有羞耻心,这不是礼。“有耻且格”百姓知道耻辱,耻就是惭愧。佛经上说:“惭耻之服,于诸庄严最为第一。”惭愧是修行过程中,对自己内心上最佳的守护,有了这种心,就会战战兢兢认真的做好。可是为何 ‘道之以德”,还要“齐之以礼”?因为‘有所不行,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”不是‘小大由之”就可以,也会有行不通的地方,你觉的和,就一味的为和而和,不以礼节制,还是不行。礼有一定的规则,它适可而止,基于仁义道德,有它的内涵这样去做,真正的中心是仁,仁显示出来的是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。就恭而言——“恭近于礼,远耻辱也。”《礼记》上说,“恭检庄敬,《礼》教也。”经过礼教导后,知道恭敬,俭约,庄敬,但是恭敬不是礼,而是近于礼。

举个反面的例子,有二个人,彼此都很恭敬谦让,进门时,都要让对方先行,结果,两人就僵在门口,后面一大堆人等着。我曾遇见过二个人,为了讲求礼貌,上馆子彼此抢着付帐,争得面红耳赤,结果吵起架来。忘记了最初的礼让,就因为欠“礼,以节之”之道。这些都是人生的经验,不要以为很轻松,其实笑中有痛,要慢慢的去体会。

学了礼之后,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怎么照着仿效,慢慢摸索增上,遇到任何事情,彼此之间都以恭敬对方为原则,所以“恭俭庄敬,《礼》教也。”但是恭敬当中,有俩个原则要把握住,一是庄,要庄重。二是俭,约束内敛,不要过分;前面的例子就太过分了。这是透过内心,产生出来的行为,最重要是“仁”,也就是处处地方要代人想。于贡曾说:‘我不欲人之加诸于我,吾亦欲无加诸人。’孔子说:“赐也,非尔所及也!”可见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是不容易做到的,但真正能做到这样设身处地,也就差不多了。

恭敬对方是近于礼,内涵“和为贵”。和的最高标准,可引中庸起首一段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。发而皆中节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 将是何等崇高的境界!所以和本身就是如理的节制,这里只就极浅近处说,大家和和气气的,这种和气,比如说,你让一下,别人很明显感觉到你尊重对方,如果他让你,你又硬让,他心中会将如何!那时候,要注意“和”字。所以,人与人之间来往时,能够很适当地这样去做,你就了解为什么“先王之道,斯为美”,而且“小大由之”的内涵了。普通一般人之间,父子,夫妇,乃至于君臣,事无大小,都有它一定的准则。这部分在往后的八俏篇,有很多重要的诠释。像这种一生受用的东西,学了《论语》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去体味受用,这对我们非常重要。

小小的确幸!.... 发表于 2013-12-2 20:43:01

l礼是手段,和是目的,手段和目的相结合,我们加大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,提升社会公民 的文化素质,要达到共建一个和谐社会。这就是礼和和的有机结合!

mobola 发表于 2013-12-2 21:02:27

看了老师了阐述,各位大侠的辩论,加上从潜龙老师的讲课里有少许启发。
和可以上升为大和,不仅为和谐的环境,更表现为消除矛盾、螺旋进步的一个过程。
从小的方面借用潜龙老师讲的:眼睛朝上,领会上级会议、政策、要求、举措和精神等;眼睛朝下,了解单位、基层群众的意见、要求与想法;眼睛向内,掌握单位情况、措施、成、经验及问题;眼睛向外,充分借鉴各种经验,为自己所用。
从适用的角度,既解决个人三观的问题,又破除红豆所说在没有领导力的领导的领导下的压抑,寻求在体制的牢笼中破茧而出的机会。

夕惕若 发表于 2013-12-3 11:37:39

跟贾老学习,感悟颇深,不仅通过实例印证加深了理解,同时也修正我以前对孔儒误解的一些地方。

夕惕若 发表于 2013-12-3 11:38:15

30%?没中奖!走你{:soso_e104:}

villager 发表于 2013-12-14 21:07:32

杆子帮,保家卫国兴邦。

功夫猫 发表于 2015-3-6 11:31:24

真的有奖励?我是急了

ecosxs 发表于 2019-2-18 15:27:30

学无止境啊向大家学习啦谢谢老秘网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跟贾陆英老师学《论语》:第十二章 2013年12月2日